從地動山搖到歲月靜好 美美+家為汶川賦能——記我的汶川之行
汶川山水 靜靜賦能
初識汶川,來自2008年5月電視上的那場地動山搖。
初到汶川,已是十二年后的結對援助之行。這次,我隨蘭溪市政府送赴汶川掛職干部而來開展心理援助服務。由于航班延誤,來到汶川,天色已晚。兩旁在晚霞中靜靜佇立的大山是那樣的篤定,偶爾飄過的云朵是那般悠然,汩汩流過的岷江水散發著活力,迎面而來的涼爽卻去了炎夏的燥熱。心從進入汶川覺察到的是寧靜,在蘭溪每天需要通過練習進行的靜心訓練,從來到汶川的那一刻起時時刻刻能覺察到由山水帶來的平靜。這一刻的歲月靜好、這一方靜靜山水,正在為我默默賦能,感恩的心從那一刻已經開啟。
老人愛心 美美傳遞
能量的傳遞或賦予,總是雙向和相互的。張雪昌老人,既是蘭溪“美美+家”的受益者,也是本次援助汶川奉獻愛心的委托人。早在一周前,我就將代表著老人的愛和“美美+家”心意的圖書寄到汶川。書寄給了在威州師范附屬小學支教的“美美+家”團隊成員——張雯老師。來到汶川后的首個清晨,蘭溪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公務員局局長朱力軍將圖書轉交給威師附小徐江校長,同時將“美美+家”的賦能卡贈送給威師附小。“美美+家”美美傳遞——實現了從蘭溪到汶川能量轉換。
個案互動 解讀美好
短暫的轉贈儀式后。威師附小兩個可愛的孩子已經在愛心小屋等待我的到來。愛心小屋的主人葉老師特別溫婉,改寫了我對川妹子火辣辣的錯誤認知。
首先與我互動的是一個渾身散發著活力的女孩:思維敏捷、樂觀開朗。困擾她的是上課時的走神和午睡課睡不著活力無處釋放。短暫的互動后,她告訴我準備用寫聽課筆記的方式克服上課容易走神的問題。午睡的問題她準備用閉目養神或與老師商量靜靜閱讀課外書的方式解決。為小姑娘點贊的同時我感受到孩子的開朗積極如窗外的朝霞般美好且充滿希望。小姑娘以擁抱的方式告別我,帶給我的是滿滿的青春活力和能量。
隨后走進愛心小屋的是一個小男孩,內斂有些局促和不自信。當他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度評估為零的時候。我將心疼的感受告訴了他,同時告訴他帶給我的感受:注意力集中,能積極回應我的問題,有禮貌守規則……當我說完我對他的感受時他對自己現狀的滿意度已經提高到40。從0到40,是一個很大的突破。繼續互動中我運用辨證認知調整,不斷地為孩子探索他身上潛在的優勢和資源。時間的流動中,孩子臉上有笑容和自信了,坐在旁邊開始時還在流淚的母親臉上漸漸轉晴了,孩子對自己現狀滿意度評估已經升到90分了。男孩猶如一株小樹一樣,此刻內心的力量讓他面向太陽。這才是與10歲男孩相匹配的表情。媽媽在一旁深深自責:“都是自己對孩子太多的苛責,讓孩子失卻了應有的光芒。”相信在媽媽的溫和守望中,孩子會向光成長,美美綻放的。
與孩子相遇就是與美好相遇,與心理學相遇就是與幸福相遇。在汶川,在威師附小,在愛心小屋,在與兩個孩子的互動中,在愛心小屋葉老師的協助下,在孩子父母的見證下,我一次又一次與美好幸福相會。
講座交流 相互賦能
威師附小的報告廳里,老師們已經靜靜等候在那兒。徐江校長簡短但是洋溢著熱情的介紹已經讓我對這場講座交流充滿期待。我分享“美美+家”的賦能溝通三步法,四原則。老師們積極的回應賦予我滿滿的能量。時間不知不覺到了11:30。見大家意猶未盡,貼心的校長提出延長互動時間。終究還是到了結束的時間。老師們離開座位走向講臺,更近距離探討如何為美好教育賦能。大家還相互建群,期待突破時空界限,為川浙兩地教育美美賦能。